疫情反复打乱了我们原本的学习生活节奏
精心策划的旅行被迫调整
期盼已久的亲朋好友聚会遗憾取消
再也感受不到原来狂奔到车站跳上列车赴约的刺激
原本“自由飞翔”的感觉变得烦躁
生活的改变让我们产生了“小情绪”
如何更好地调节情绪
跟“小情绪”做朋友呢?
这份心理健康暖心小贴士,
请同学们查收!
认清疫情防控形势 明确自我责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铿锵有力的8个字,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理念,更是我们有效控制疫情的“核心秘诀”,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突出位置,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尽最大努力做到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个病患,能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是我们疫情防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认识,对防疫政策和措施不麻痹、不抵触,不要因为防疫给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不便而心生怨恨,更不能破坏、违反防疫政策,做好阶段性长期防疫的心理准备,对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有一定的认知准备。
屏蔽负面信息 吸收正能量
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只要一部手机和良好的网络,你可以接收到互联网各种资讯平台、社交工具推送的各种信息,有些信息道听途说、掐头去尾、似是而非,有些信息更是对负面的东西大肆渲染、故意带节奏,对于此类信息,我们要有意识的屏蔽,不听不看不传,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固定查阅信息的时间段,比如早上10分钟,选择官方发布的一些正式的、正面地、科学的信息进行阅读,查阅防疫相关信息,不要时刻陷入信息流中不能自拔。
觉察情绪 关爱自我
人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在面临疫情这样公共卫生事件时感到烦躁、担心、恐惧、愤怒等都是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当你感到烦躁甚至愤怒的时候,请先给自己一分钟时间冷静,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如此愤怒,觉察情绪背后的需求,把包裹在情绪里面的真实诉求表达出来。你越是能够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感受,你的诉求才越有可能被满足。
规律作息 适当运动
尽管我们可能会因为疫情暂时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时间不会因为疫情而摁下暂停键,三年后我们依然会走出学校和其他人展开激烈的竞争,争取一份心仪的工作,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所以我们也应该坚持正常的作息自主成长,可以通过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来帮助自己稳定生活秩序,提升自律能力。如该学习的时候不懈怠,甚至原本的外出旅游玩耍计划搁浅时也可以用来增长知识和技能,提升竞争力,减少焦虑感,但我们在丰富和广阔的精神世界里遨游时,也要照顾好我们的身体,适当运动可以保持身体的活力,增强免疫力的同时,还可以使人体产生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两种物质都可以使人感到快乐,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
保持人际链 强化沟通网
社会支持对我们调节情绪有很重要的作用,保持人际联结,在人际联结沟通中获得正能量。学习之余,我们可以和家人、好友、同学保持有效的联系,表达关注、倾听心声、相互帮助,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有情绪不要独自承受,可以通过聊天倾诉出来,对朋友的负面情绪,也可以积极引导,找到互相帮助的最佳方式,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自我调节 寻求帮助
当我们面对疫情反复时出现应激反应(包括情绪反应)是正常的,接纳自己独特的情绪,适度的担心有利于帮助我们保持警觉。当应激反应影响了正常生活时,要有意识地做出应对调整:一是拓展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当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使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如听音乐、阅读、写作等;二是合理宣泄,释放压力。倾诉、哭泣、运动或大声唱歌等,不仅能让人情绪改善,还能强化正能量,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战胜病毒的勇气与信心。三是尝试自我调节训练。使用权威机构推荐的有助于情绪稳定的视频,参照网络上的如腹式呼吸法、肌肉放松法、蝴蝶拍、正念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如果尝试以上方法后,你觉察到负面的、恐慌的情绪依旧强烈且无法缓解,明显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学习,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悦馆)的老师们会始终陪伴着同学们,为大家提供心理支持!
还有全国各地的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和在线门诊等专业的咨询和帮助资源也可供大家选择。
文字:何德敏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审核:盛莉 滕湉
责编: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