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在贵州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和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舞台上,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贵州水职院”)的选手们分别揽获8金6银5铜14项优胜奖和一等奖15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1个共计68个奖项。在水处理技术、可再生能源、花艺等多个赛项中名列前茅。这一成绩不仅是选手们日夜奋战的见证,更是学院深耕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缩影。
贵州水职院,教师在110千伏变电实训基地授课(龙毅 摄)
以赛促学:67枚奖牌背后的备赛攻坚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连续三个月不停地反复训练。”花艺赛项选手杨国进回忆起备赛历程。贵州水职院秉持“职业教育看竞赛”的理念,以技能竞赛为突破口,推动教学构建起全方位备赛体系,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学院对技能培养的匠心。
可再生能源赛项指导教师张友红介绍,选手任江鑫针对“设备线路虚接”技术难题,以“2个训练小周期”攻克关键工艺。水处理技术赛项选手陈桂青在泵站系统维护环节遭遇突发故障时,凭借备赛经验在最后时刻完成任务——这些赛场应变能力,源于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即训练场地”的创新改革。学院与“万家灯火”等企业共建的5个省级技能竞赛基地,让选手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锤炼技能,实现“训练即实战”。
水处理技术赛项选手陈桂青在训练(郭思柔 摄)
贵州水职院教务处处长唐云岭表示,学院通过校级、省级赛事的层层选拔,如今已确定8支省赛获奖队伍进入国赛集训,他们正以更严苛的训练备战9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
课证融通: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
“98.48%的毕业生获高级工证书,4078名学生在2024年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贵州水职院院长程晓慧介绍,学院自2021年成为贵州省“双证书”行动首批试点院校以来,构建了覆盖83个工种的认定体系,将岗位需求、课程体系、技能竞赛与职业证书深度融合。
“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改革已覆盖学院500余门课程,34门优质课程上线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学院连续三年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024年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2金1银6铜。
走进学院国匠馆水处理技术集训基地,学生在泵站机组前进行的实训场景,与企业车间无异,这种“把课堂搬进工厂”的模式,正是“岗课赛证”体系的落地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生动实践
在贵州水职院万家灯火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一台台运转的设备不仅创造着2976.6万元的年产值,更成为学生在“生产中学习”,迈向职业理想的成长阶梯。
万家灯火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袁坤 摄)
作为全国智慧水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单位,学院联合35家单位构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联合67家单位组建省级清洁电力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联合23家单位成立贵州省智慧水务市域产教融合体,积极参与全国环境监测与综合治理、数字建造等2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地理近距离”和“需求同步性”。
针对产教融合“落地难”问题,学院牵头构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省级验收。未来,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建成后可同时容纳2000名学生实习实训,真正实现“校中厂”与“厂中校”的有机融合。
双师赋能:打造“既能上讲台又能进车间”的教师队伍
学院推行“双岗互聘、双向考评、双能培育”机制,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同时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电力工程系教师参与赤水河生态修复项目,企业工程师则走进课堂讲授前沿技术,这种“跨界流动”让师资队伍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
在考核层面,学院将企业实践时长、技术创新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审,同时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能力培训。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水利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及5个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成,为教师成长提供“双引擎”。2025年,学院获贵州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如今,学院“双师型”教师既是课堂上的授业者,也是企业里的技术骨干。
职教担当:为区域发展输送“技能血液”
“2024年,贵州水职院为贵州水利、电力行业输送4000余名高级技工人才。”这组数据彰显了贵州水职院的区域服务能力。学院参与赤水河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等10余个省级项目,科研成果转化产值超千万元。
“职业教育必须与区域产业同频共振。”学院党委书记杨志宏表示,未来学院将深化“岗课赛证”融通,拓展产教融合广度,计划三年内建成5个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基地,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学名师。随着国赛队伍出征在即,贵州水职院正以“技能育人”的实干精神,为贵州“六大产业”升级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职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