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回暖,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每年因溺水事故导致的悲剧不断上演,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逝,给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所以,防溺水安全知识,你必须牢牢掌握!请同学们查收防溺水安全指南。
一、提高警惕,危险隐匿在平静中
(一)湖泊、池塘
湖泊、池塘这些水域看似平静,实则暗藏危机。同学们切勿私自下水游泳,更不要在湖边、河边打闹、钓鱼、钓虾等。
(二)河流、水库
河流、水库等自然水域同样存在溺水风险。这些水域水流湍急,地形复杂,一旦发生意外,救援难度极大。因此,大家在外出游玩时,一定要远离这些危险水域,切勿冒险尝试。
(三)海边浴场
许多大学生喜欢到海边度假,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然而,海边浴场也存在一定的溺水风险。尤其是在风浪较大或潮汐时段,游客很容易被卷入海中。因此,在海边游玩时,一定要遵守浴场规定,佩戴救生设备,切勿独自游到深水区。
(四)人工泳池和水上乐园
人工泳池和水上乐园是大学生们游泳的热门场所。然而,即使在这些看似安全的地方,也有可能发生溺水事故。
二、提高意识,预防大于事后补救
(一)严格遵守“六不”原则: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二)要增强安全意识,应充分认识到溺水的严重性,摒弃侥幸心理。无论是游泳还是在水边游玩,都要时刻保持警惕,不盲目自信自己的游泳技能。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讲座、观看防溺水警示教育片等方式,不断强化安全意识。
(三)要做好充分准备,在游泳前,要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活动关节、拉伸肌肉,避免在水中抽筋。同时,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如有感冒、发烧、身体疲劳等情况,不宜游泳。此外,要携带必要的游泳装备,如泳衣、泳帽、泳镜等。对于不擅长游泳的同学,还应使用合格的浮具。
三、遇险不慌,科学地自救与互救
(一)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
(二)保持冷静:如不慎落入水中,保持冷静非常重要,尽量屏住呼吸,利用自身浮力仰面展平身体,将口鼻露出水面呼吸。
(三)减轻自重:迅速扔掉身上的重物,如书包和妨碍漂浮的衣物等以减轻负荷。
(四)寻找浮具:寻找救生圈、木板等各种可增加浮力的物品,或用自身衣物制作浮具,等待救援。
(五)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六)水母漂:如果不会游泳也找不到浮具,可采用水母漂的方式,节省体力,等待救援。水母漂的方法:深吸气之后,脸向下埋入水中,双足与双手向下自然伸直,与水面略成垂直,作如水母状漂浮;当换气时双手向下压水,双足前后夹水,利用反作用力抬头,嘴巴出水后迅速张大口吐气再吸气,随即屏气继续呈漂浮状态;如此在水中便可以持续较长时间。
(七)当发现同伴溺水时,千万不要盲目下水施救。应立即大声呼救,寻求周围成年人的帮助。同时,可以利用现场的救生器材,如救生圈、长竹竿、绳索等进行施救。若没有专业救生器材,可将衣服、裤子打结做成绳索,抛给溺水者。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持续关注溺水者的情况,直到专业救援人员接手。
四、家校合作,携手编织起安全网
(一)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监管,知晓学生去向,尤其是周末、假期等时段。
(二)家长以身作则,不在危险水域游泳,并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游泳和防溺水知识。
(三)家长主动学习防溺水安全知识,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四)发现危险水域,家校共同向相关部门反映,督促设置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
生命只有一次,青春不容“溺”水。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将防溺水知识牢记于心,落实于行。学校也会持续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为同学们的安全成长保驾护航,让我们共同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
图文整理:尚省言
一审:龙晓静
二审:蔡梅
三审: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