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民族文化——电力分院党总支苗语·苗艺传承小分队"双创“实践活动
日期:2019-07-10 文章来源:电力工程分院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7月8日,电力工程分院党总支 “苗语·苗艺传承小分队”6名成员来到西江千户苗寨,开展为期两天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双创”实践活动。

小分队通过在当地开展调研,走访非遗传承人,学习银饰制作、苗族语言、苗族歌舞等实践活动,深入了解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新学期,小分队将把“双创”实践活动项目带进校园,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传承小分队走进西江千户苗寨

 

苗族银饰

在苗寨,当地最有名的银饰继承人李仕江老师带领小分队成员学习银器文化和银饰的制作技术。苗族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在。

西江苗银制作传承人李仕江老师在给小分队成员讲解银饰制作工艺流程

西江苗银制作传承人李仕江老师与小分队成员合影


苗族乐器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而芦笙更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在西江,我们有幸聘请到芦笙传承人熊光发老师作为我们的项目导师。

西江芦笙传承人熊光发、苗族歌师与小分队成员合影


苗族舞蹈

苗族舞蹈,是苗族地区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有着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同学们走进西江露天表演场,与正在紧张排练演出的西江歌舞团一块进行了舞蹈的训练,同学们学习了苗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并了解了苗族歌舞的历史、种类和表演形式等。

小分队成员参与西江大型演出排练,学习苗族舞蹈

小分队成员与西江大型演出编导李晓凯导师、木叶独奏传承人李玉松导师合影


苗族古歌

远古时期,苗族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为了躲避战乱,多次大迁徙,因为担心各种信息被历史所湮没,智慧的苗族先民便将自己的历史深藏于清雅、空灵而又雄浑悲怆的古歌当中,留存于民族的记忆里。同学们与苗寨里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聆听苗族古歌,听老人们诉说苗族历史,在老人们的帮助下学习苗族古歌,了解古歌演唱的内容,通过歌曲了解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所经历的苦难。

小分队成员在聆听学习苗族古歌

 

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同学们在一旁认真学习苗族刺绣方法,听“绣娘”们介绍苗绣的特点和绣法的种类。在听了介绍后,同学们都无不感慨地说,原来苗族“绣娘”们每绣的一幅图片都有着一段历史或故事,而正是她们勤劳而灵巧的双手把苗族的历史绣到了苗族的服饰上,成为了一本“活”的教科书。

小分队在西江学习苗绣

西江苗寨绣娘


此次实践活动,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苗家人的热情好客,入乡随俗一起学习苗族的歌舞、风俗与艺术。

新学期,分院将在学校组建关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双创”项目的社团 ,把民族文化带进校园,带进更多人的心中,号召更多的同学和青少年朋友们加入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小分队成员合影


版权所有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贵阳市宝山南路82号     邮政编码:550002    电话传真:0851-5938823、5923880    黔ICP备08001160号-1
招生就业办信箱:ssxzsb@sina.com.cn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