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明德崇实笃行

水文化智慧展厅

时政论述

红土地上的千年灌溉工程

时间:2025-02-17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江西这片红土地,创造了许多闻名中外的水利奇迹。其中,有一座被誉为江西“都江堰”的古陂,2016年12月20日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它就是槎滩陂。

  槎滩陂位于江西省泰和县西部的牛吼江上,上游罗霄山脉降水丰沛,森林茂密。槎滩陂距县城60里,主陂长105米,陂顶宽7米,底宽18米,为南唐周矩父子凿石所建。

微信图片_20240315174356.png

  五代十国时期,混乱的尘世动荡不休。身为南唐金陵监察御史的周矩也不得不携家带口晓行夜宿,避乱南迁。公元958年,他举家迁徙到江西泰和县螺溪镇爵誉村,从此在这里安家扎根。
安家后,周矩了解到当地百姓深受旱灾之苦,决心兴修水利,造福一方。周矩带领乡亲在位于泰和县境内的赣江支流牛吼江上以木桩压石为大陂。据《泰和县志》记载:古陂长一百余丈,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陂。又于滩下七里许,伐石筑减水小陂,储蓄水道,俾无泛滥,名碉石。古陂设计合理,均设在河床坚硬、水流缓慢处,以免遭冲毁,并在陂上设置大小泓口,供船、排通行,保证航运畅通。建成槎滩陂后,周矩父子带领乡民开挖灌溉渠道36条,使当时禾市镇和螺溪镇9000多亩田地变成了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

微信图片_20240315174356.png

  槎滩陂水源是汇聚山泉而成,顺着地势奔流,上下游落差达147米。周矩经过细致的考察,选择在河水转弯、水流缓慢处拦河筑坝,以减轻流水对坝体的冲击,使陂坝坍塌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陂坝顶高略低于河岸,洪水期陂坝没入水下,大量的江水就从坝顶上溢出进入老河道,兼具防洪减灾的功能。槎滩陂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中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理念,充分发挥了水陂潜能,积累了独具特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周矩父子和千千万万参与筑陂护陂村民的智慧。

  不仅如此,周矩为更好地管理陂堰积极推行“陂长制”。为杜绝“以陂谋私”,避免日后的纷争,周矩与当地乡绅共同协商,最终订立了由陂长负责、各有业大户轮流执政的“五彩文约”。被称为“仁、义、礼、智、信”的五个名绅大族,轮流担任陂长,负责管理水的分配与维修工作,从而使槎滩陂成为“乡族共有资源”,实现了周矩建陂“不得专利于一家”的初心。

  千余年后,槎滩陂依然流水潺潺,灌区面积已达6万余亩。同时,它还与江西抚州千金陂、潦河灌区、上堡梯田入选了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长江安澜见证之旅”,成为人们深刻体会古人治水智慧,见证长江安澜、百姓安居的重要遗存。

  主播丨张诗剑审核丨陈锐监制丨樊弋滋统筹、文案、责编丨罗景月美术设计丨杨桦

  《拜水问道槎滩陂》《农耕文化的根脉——江西的古陂与灌渠》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 上一条:“传承红色基因 庆祝建党百年”
  • 下一条:
  • 【关闭窗口】